-
【2022年吉林招商】吉林市商务局启动 “服务企业月” 精准帮扶稳增长
吉林市商务局启动 “服务企业月” 精准帮扶稳增长 一、部署动员 明确四大服务方向 吉林市商务局召开 “服务企业月” 启动大会,落实省、市部署,聚焦商贸经济指标回升,提出 “四个强化” 工作要求:强化信心、强化服务、强化职责、强化优势,确保二季度商贸指标由负转正。作为疫情后复工复产的关键举措,活动覆盖全市 800 余家规上商贸企业。 (一)指标分解清单 会议印发《活动方案》,明确三大目标: 社零额增速提升:5-6 月实现增速 8%,上半年累计增长 3%; 外贸止跌回升:进出口额增长 10%,新增外贸备案企业 50 家; 外资稳存量扩增量: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15%,签约千万美元级项目 10 个。 (二)全国城市对标 对比长春、沈阳等城市,吉林市商务局提出 “补短板” 措施:针对社零额增速滞后问题,借鉴沈阳 “消费券 + 直播” 模式,计划发放 2 亿元消费券,举办 “吉林好物直播节”;针对外贸依存度低问题,复制青岛跨境电商经验,建设吉林市跨境电商综试区。 二、精准施策 破解三大发展难题 针对企业反馈的 “客流少、成本高、渠道窄” 问题,商务局推出三大举措: 消费提振行动: 发放汽车、家电专项消费券,预计拉动消费 5 亿元; 打造 “夜间经济示范街区”,放宽夜间经营时间,2022 年新增夜市摊位 3000 个; 举办 “吉林大米节”“雾凇冰雪节”,线上线下融合引流,预计吸引游客 200 万人次。 降本减负行动: 协调银行推出 “商贸纾困贷”,利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1 个百分点,预计放贷 10 亿元; 推动物流企业与商贸企业结对,降低仓储配送成本 15%,惠及企业 200 家; 落实房租减免政策,为中小商户减免租金 3000 万元。 市场拓展行动: 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、进博会,设立 “吉林制造” 专区,2022 年签约外贸订单 8 亿元; 搭建 “吉品网销” 平台,对接淘宝、拼多多等渠道,培育网红产品 50 个,预计线上销售额增长 30%; 与 RCEP 国家商协会建立合作,新增海外仓 3 个,覆盖东南亚主要市场。 三、长效机制 构建服务型政府 为确保帮扶实效,商务局建立三项机制: 专班包联制:局领导分片包保重点企业,每周上门服务,2022 年解决问题 127 项,包括某商场用电优惠、物流车辆通行证办理等; 数据监测制:每日跟踪企业销售额、客流量等 10 项指标,建立 “红黄蓝” 预警机制,对连续两周下滑企业启动专项帮扶; 考核督导制:将服务成效纳入干部考核,占比 40%,对表现突出的处室优先评优,推动形成 “全员服务” 氛围。 四、区域协同 融入东北振兴 借助 “长吉一体化” 机遇,吉林市商务局与长春市共建 “吉长商贸联盟”,推动: 共享汽车、家电等大宗消费数据,联合发放跨市消费券; 共建东北亚冷链物流中心,降低生鲜损耗率至 8%,低于全国平均水平; 联合举办东北亚经贸博览会,2022 年吸引参展企业 1500 家,签约项目 50 个。 “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。” 吉林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,将以 “服务企业月” 为起点,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,目标 2025 年商贸经济总量突破 2000 亿元,成为东北亚商贸流通枢纽城市。
2022-05-29
-
【2022年蛟河市招商】蛟河市市场监管局多维度赋能 食用菌产业提质升级
蛟河市市场监管局多维度赋能 食用菌产业提质升级 一、质量溯源 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 蛟河市市场监管局针对黄松甸黑木耳产业,启动 “从农田到餐桌” 追溯体系建设,覆盖原料种植、生产加工、仓储物流等 6 大环节,试点运行 “一码溯源” 系统,消费者扫码可查询菌种来源、施肥记录、加工工艺等 12 项信息。目前,首批 10 家龙头企业已接入系统,产品溢价率提升 15%。 (一)技术创新细节 建立区块链溯源平台,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数据,确保信息不可篡改; 制定《黄松甸黑木耳质量标准》,明确重金属、农残等 18 项检测指标,优于国家标准; 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,每年开展 4 次全覆盖抽检,2022 年不合格产品查处率下降 20%。 (二)全国地理标志对标 对比浙江庆元香菇、福建古田银耳等地理标志产品,蛟河黑木耳在品牌溢价、标准化程度上仍有差距。为此,市场监管局推动 “黄松甸黑木耳” 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2022 年品牌价值评估达 35 亿元,较上年增长 10%。 二、审批提速 助力企业资质落地 针对破壁灵芝孢子粉生产企业资质办理难题,市场监管局开辟 “绿色通道”,联合省药监局提供 “提前介入 + 全程指导” 服务: 提前介入厂房设计,避免因布局不合理导致返工,节约企业成本 50 万元 / 户; 压缩审批时限,将法定 60 个工作日压缩至 30 个工作日,2 户申办企业均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; 提供检测技术支持,协助企业建立质量内控体系,预计 2023 年首批产品可获生产许可。 三、市场规范 严打侵权假冒行为 开展 “亮剑 2022” 专项行动,重点打击三大违法行为: 地理标志侵权:查处冒用 “黄松甸黑木耳” 商标案件 5 起,涉案金额 80 万元,公开销毁假冒产品 2 吨; 质量不合格:对加工环节二氧化硫超标问题开展专项整治,抽检合格率从 85% 提升至 98%; 虚假宣传:规范电商平台宣传用语,删除违规广告 300 余条,保护消费者权益。 四、产业升级 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市场监管局推动产业向深加工、高附加值转型: 支持企业开发木耳多糖、灵芝孢子油等深加工产品,2022 年新增发明专利 3 项,相关产品销售额增长 25%; 引导企业参与 “吉品进京”“沪洽会” 等活动,建立线上旗舰店 20 家,电商销售额突破 5 亿元; 推动 “木耳采摘体验”“灵芝文化旅游” 等新业态,年接待游客 10 万人次,带动餐饮、住宿增收 2000 万元。 “小木耳大产业,关键在质量和品牌。” 蛟河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申报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,建设食用菌产业检测中心,目标 2025 年产业产值突破 50 亿元,成为全国知名的 “长白山菌菇之乡”。
2022-05-29
-
【2022年吉林招商】我国首个氢能规划出台 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核心方向
我国首个氢能规划出台 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核心方向 一、顶层设计 明确氢能战略定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1-2035 年)》,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提出 “到 2025 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 10-20 万吨 / 年”“到 2035 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” 的目标。作为我国首个氢能专项规划,标志着产业发展进入 “顶层设计” 阶段。 (一)核心内容解读 规划确立四大发展原则: 清洁低碳: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,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,2030 年化石能源制氢占比降至 50% 以下; 安全有序:建立全链条安全监管体系,明确氢气作为能源的管理属性,破解 “危化品” 管理限制; 创新驱动:突破燃料电池、储氢材料等 “卡脖子” 技术,2025 年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达 70% 以上; 区域协同: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布局氢能产业集群,在西北、华北风光资源富集区建设绿氢基地。 (二)国际对比分析 与美国、日本等国家相比,我国氢能规划更注重 “规模化降本” 与 “产业链协同”。例如,美国侧重氢能在交通领域应用,日本聚焦氢燃料电池汽车,我国则提出 “交通 + 工业 + 储能” 多元应用场景,预计 2030 年氢能在工业领域替代化石能源比例达 15%。 二、技术攻关 突破三大核心领域 规划部署五大创新任务,重点突破: 制氢技术:在张家口、酒泉等风光大基地开展 “光伏 + 电解水制氢” 示范,目标 2025 年电价降至 0.3 元 / 度以下,制氢成本低于 15 元 / 公斤; 储运技术:推动 35MPa 高压储氢、液氢储运示范,2030 年实现氢气储运成本降低 30%; 应用技术:在佛山、上海试点氢燃料电池重卡,2025 年示范车辆超 5 万辆,配套建设加氢站 1000 座。 三、区域布局 形成四大产业集群 规划提出 “因地制宜、合理布局”,形成四大集聚区: 华北地区:依托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,建设 “绿氢 + 储能” 基地,配套建设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群; 西北地区:在新疆、内蒙古布局 “风光制氢 + 煤化工掺氢” 项目,降低工业碳排放; 长三角地区:以上海为核心,发展燃料电池电堆、膜电极等核心部件,2025 年产业规模突破 1000 亿元; 华南地区:在广州、深圳推动氢能在港口机械、船舶领域应用,打造大湾区氢能装备制造中心。 四、政策保障 构建产业生态 为确保规划落地,国家出台三项保障措施: 资金支持:设立氢能产业专项基金,2025 年前预计投入 500 亿元,重点支持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; 标准体系:加快制定氢气质量、加氢站建设等 50 余项国家标准,2023 年完成 70% 以上; 市场机制:探索 “绿氢” 认证制度,建立氢能交易平台,2025 年实现绿氢市场化交易试点。 “氢能是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。”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张晓强表示,规划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氢能产业从 “示范期” 转入 “规模化推广期”,预计 2030 年氢能产业链产值将突破万亿元,为 “双碳” 目标实现提供关键支撑。
2022-05-29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